如何做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万名教师支教工作,陈宝生部长这样说……
民小编说
6月15日,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暨万名教师支教工作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陈宝生部长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
讲话中,陈部长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性。对于支教教师,陈部长指出要抓住选派严标准、工作高要求、使用促成长、管理重关怀、待遇优保障五个关键环节,打通实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最先一公里”。
而说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陈部长表示要以钉子精神落细落实:抓住一把手落实责任,抓住获得感落实效果,抓住体制机制落实改革,抓住先进典型落实引领,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化解,打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最后一公里”。
打通这“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让有师爱师德、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教师工作更有干劲、更能享受职业幸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根本在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关注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教育教师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在2014年教师节、2016年教师节均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还指出,要加大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支持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在谈到西藏、新疆工作时特别强调,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关键在教育;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要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重点加强以数理化学科为主的内地教师进藏支教。继2016年5月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后,总书记今年5月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这不仅是对大学教师的明确要求,也是对各级各类教师的殷切希望。
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2013年教师节前夕到承办内地新疆班的大连20中看望师生时指出,要把新疆班办出品牌、办出经验,让教育资源相对丰厚的东部更多支援中西部,特别是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俞正声主席2016年12月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对口支援中要加大教师援疆力度,纳入援疆工作机制。刘延东副总理2015年教师节前夕在西藏昌都看望中小学师生时强调,要继续加大教育援藏力度,选派内地教师进藏支教。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三点认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重要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时代进步的先行者,是知识分子中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抓好了教师队伍建设,也就筑牢了中华民族腾飞发展的根基。
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的基础。基础教育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涉及的教育跨度最大,覆盖的教育时段最长,囊括的学校数量最多,服务的学生比例最大,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影响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基础的基础。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战略制高点,教师是制高点的制高点。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育事业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广大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是牢牢占据高校战略高地的主体力量,是制高点的制高点。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是根本的根本。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在授业解惑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使人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人无德不立,做人是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
要抓好知识教育,更要抓好道德教育。教师是根本的根本,其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教师的学识和能力,也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的价值观,更离不开教师的德高为范、行为世范。学生的魂铸得怎样、成色几何,姓社姓资还是姓其他什么,点石成金的钥匙就掌握在广大教师手中。
坚持“五个把握”,进一步找准做好新时期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系列重大战略工程大力实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明显加快,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国计民生的双重角色、今天明天的双重地位、引领支撑的双重作用、内政外交的双重功能就愈发凸显。乡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是影响甚至决定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找准新方位,进一步加强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形势紧迫。
坚持站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就是要让每个人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让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包括乡村和民族地区的全国广大教师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做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坚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头中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乡村和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治贫先治愚,扶贫先启智。
跳出贫困陷阱,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关键靠教师。让乡村和民族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减贫脱困的治本之策。教育富民、教育移民、教育惠民重任在肩,必须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和民族地区的教师队伍,帮助这里的孩子成长成才,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坚持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上来把握。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导,教育现代化要率先于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但薄弱环节和短板仍在乡村和民族地区。
近年来,通过实施校舍安全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等重大项目,乡村和民族地区学校的“硬件”大为改观,但教师队伍等“软件”的投入相对不足,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资源配置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如果应对不力、解决不好,势必严重制约乡村和民族地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影响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进一步加强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资源配置,力争使乡村和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坚持站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视野中来把握。“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从驼铃声声的古丝绸之路,到横空出世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地缘优势的新疆从未缺位,发挥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和向西开放的前沿窗口、桥头堡作用。西部绝大部分民族地区位于“一带一路”沿线,也扮演着各自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关键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这不仅需要通过教育去培养培训,也需要通过教师去积极参与,推进教育对外合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必须在新疆及相关民族地区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发挥教育在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中的独特作用。
坚持站在实现西藏新疆长治久安的政治高度上来把握。西藏新疆工作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维护西藏新疆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做好民族工作是实现西藏新疆长治久安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
做好民族教育,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更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的使命。培养造就一批好老师,把教育搞上去,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西藏新疆长治久安的根本之举。要以更大的努力加强西藏新疆教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努力把西藏新疆的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维护边疆稳定、推进民族团结的坚强柱石。
扭住“五个环节”,打通实施万名教师支教计划的“最先一公里”
开展对口援藏援疆,是党中央立足全党全国大局,着眼推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按照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中央新疆办的统一安排,对口支援省份教育部门讲政治、讲大局,带着感情、伸出援手,积极参与教育援藏援疆,推动西藏新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是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西藏新疆等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之举,是一项惠及西藏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今年首批将向西藏、新疆新增援派教师4000人,加上各对口支援省市已经援派的教师和顶岗实习的师范生,总计达5500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是各省市克服巨大困难努力的结果,这样的大手笔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做到。有关部门要凝心聚力、形成合力,扭住选派、工作、使用、管理、待遇五个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解决好“最先一公里”问题,把计划启动好、实施好。
选派上严标准
选好人是源头、是基础、是前提,必须严格责任、严格程序、严格监督、严格把关。
坚持选优配强。多算大账、少算小账,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切实选派一批优秀教师,坚决杜绝从分流或下岗对象中选派援藏援疆教师。
坚持思政要求。严把政治关,把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标准,把教师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水平作为重要标准,切实把政治可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选拔出来。
坚持对口选派。由对口支援省市按照目前对口支援机制,选派教师赴受援地(州、市)中小学支教。坚持关键学科学段为主。以理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以中学为主、兼顾小学,每5-10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对口支援一所学校。坚持多种形式。选派数量较多或选派有困难的省市,可以选派优秀退休教师,也可以采取购买服务的形式选派。
工作上高要求
援派教师进藏进疆,担当的是中央使命,承担的是省市任务,代表的是内地教师,必须自我加压、提高要求,援到点上、扶到根上,不负重托、不虚此行。
要兄弟式凝聚认同。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要把当地各族教师当兄弟,手拉手、心连心,建立感情、增进了解,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血脉相连、水乳交融,把民族团结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要授渔式传授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鱼只是今天,授渔才是明天。援派教师要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与当地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积极主动组织教研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教学指导,以点带面、精准引领,变输血支教为造血兴教,既带来粮食、也留足种子,既骑车带人、更教人骑车,带动受援学校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要父母式教书育人。爱为师之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要胸怀民族大爱、教育大爱,把学生当亲人、当孩子,以爱育爱,以爱化人。要用爱传经授业,也要用爱讲道明道,帮助每个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
使用上促成长
好老师成长起来、培养出来,关键要用,要在实践中锻造,在岗位上培育。促进援派教师的进一步成长发展,既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对援派教师负责任的应有态度。必须把援派教师使用和成长结合起来,把进藏进疆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舞台、发挥教师才能的重要阵地、砥砺教师品格的重要机会,帮助援派教师快速成长。
要大胆使用。把援派教师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敢于使用、放手使用,给他们压担子、搭梯子,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他们把才能充分展现出来。要加强考核。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考核力度,不定期开展支教工作检查,既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援派教师改进缺点、弥补不足,也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援派教师,全面观察了解他们的品质情怀、境界格局和能力水平。
要正向激励。建立激励机制,提前谋划支教结束后回到原岗位的使用问题,对理想信念坚定、教学业务精湛,经得住风雨、扛得住风浪,业绩优秀、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用。要加强宣传。遴选一批优秀援派教师,组织媒体集中宣传,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努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管理上重关怀
“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内地教师不远万里进藏进疆,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忍受思乡念亲之苦,面临高原缺氧、水土不服等困难。教育部门要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他们时刻感到组织上有依靠、情感上有关怀,真正安得下心、定得下神、放得开手脚,成为建设西藏新疆的一支生力军。
要加强统筹管理。教育部有关司局要积极协同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有关部门、中央新疆办教育组,切实加强对教师支教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配合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尽快将计划纳入“十三五”对口援藏援疆规划及落实资金、激励保障等政策。要做好安置服务。
西藏新疆教育部门要把支教教师当作“家里人”,不当“外来客”,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既不搞特殊,但也不能懈怠,要像对待其他援藏援疆干部一样,从食宿、交通、安全等方面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要解决后顾之忧。前方打仗,后方不能起火。对口支援省份教育部门既要做好前方的跟踪服务,更要解决后方的后顾之忧,千万不能人走茶半凉、置之不再理。要经常上门嘘寒问暖、了解诉求、解决困难,让他们心暖气顺、安心工作。
待遇上优保障
内地教师进藏进疆,要靠他们的奉献精神,也要提供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撑。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审、考核评定等方面,要按照援藏援疆干部和人才政策同等对待。保障收入待遇。援藏援疆期间由原工作单位发放工资,西藏、新疆按照当地同类同级人员工资标准计发差额。同时,发放有关津补贴,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各援藏援疆省份按照现有援派干部和人才补助标准给予生活补助,优先评审职称。援派教师在藏在疆工作经历视同城镇教师到农村基层任教经历,原工作单位在职称评审时应给予重点倾斜。援藏援疆期间符合上一级职称评聘条件的,可在西藏、新疆参加职称评聘,不占受援学校职数,援藏援疆期满回原单位后,经考核合格应按在藏在疆的职称和岗位予以聘任。
做到“五个落实”,打通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国有乡村教师300万人。他们工作生活在最偏远、最艰苦的乡村地区,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信念和坚守支撑起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脊梁。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抓手和当务之急。
从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会议审议通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到2016年教师节前夕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会上对《计划》落实再部署,再到今天召开会议进一步推进,两年来《计划》落实开了好头、起了高步,顺利进入中期阶段。落实工作就像写文章,当有“虎头”,起如爆竹,振聋发聩,引人瞩目;更有“熊腰”,坚实厚重,挺得住,连得上;再有“豹尾”,刚劲有力,接得住,收得拢。可以说,《计划》落实工作当前阶段至为关键,成不了“熊腰”,就有可能最终以又细又软的“蛇尾”结束。
气可鼓而不可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振奋精神、集中精力,树立过关意识、涉险滩意识,倒排工期、跑表计时,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以钉钉子精神把《计划》落细落实。
抓住一把手落实责任。比认识更重要的是责任,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落实责任、压实担当,重点在“关键少数”,关键在一把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多次给党政一把手“敲黑板”,强调一把手要亲力亲为抓改革。各地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作用,把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纳入一把手工程,推动一把手时刻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扑下身子、撸起袖子,重要工作要亲自部署、重大问题要亲自过问、重点环节要亲自协调、重要细节要亲自督办,盯着抓、反复抓,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大督导力度,形成常态机制,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敢于督、从严督、持续督,把《计划》落实作为衡量一把手施政成效的重要依据。
抓住获得感落实效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效果如何,关键要看乡村教师是否得实惠、受尊重、有发展,是否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以获得感为抓手、为着力点,紧扣乡村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拿出硬招实招,力求最大实效,千万不能搞花拳绣腿、搞盆景,让乡村教师望梅止渴、望眼欲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一项好政策,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普遍点赞、反响很好,鼓励有财力的省份为连片特困县以外的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进一步扩大受益的覆盖面。此外,乡村教师的住房是否还有困难、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是否要提高、体检是否定期开展等等,都要逐一落实、取得实效。
抓住体制机制落实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改到深处既是“硬骨头”甚至铁疙瘩,也是思维革新、利益调整。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系统工程,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系统的改革。要聚焦体制机制顽疾,敢于突破不适宜的政策,敢于突破部门利益藩篱,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盯住干、持续办、改到位。管理改革是最大难题,教师选聘、流动仍然存在不少瓶颈障碍,一些地方“县管校聘”改革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要发扬刘延东副总理说的“三皮”精神,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力争实现更大突破。
抓住先进典型落实引领。好的榜样,是最好的示范;好的典型,是最好的引领。推动改革,既要举鞭子,也要正向激励。两年来,各地认真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探索出一批好的做法,涌现出一批好的教师,事迹令人感动,经验值得推广。要深入挖掘,认真总结,激励先进快马加鞭,更进一步,更迈台阶,更上层楼;鞭策落后,学有方向,赶有标杆,争先创优,见贤思齐。需要强调的是,树立典型不要人为拔高、硬贴标签,而要可亲、可爱、可信、可学。
抓住热点难点问题落实化解。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年份,安全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明确责任清单和任务台账,把安全稳定职责任务落实到位。要抓住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克服畏难情绪,精准施策,定向发力,努力从根本上尽快化解。要切实提高舆情应对的时效性、有效性,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平台,让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及时了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进展,理解我们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消除疑虑和误解。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意义讲清、政策讲透、要求讲明,营造正面舆论场,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务实工作,大力加强乡村和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17年第15-16期
图片来源 | 新华网、人民网等
微信编辑 | 董筱婷
推荐阅读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合作请联系905366878@qq.com